工作時間:8:30 - 20:30
聯系人:李女士
聯系電話:15950056605
發布日期:2019-06-18 13:29:25 訪問次數:85
2018年7月2日,環境司法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歐洲環保協會共同舉辦。中國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洛朗·法比尤斯,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出席會議并致辭。來自中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澳大利亞、巴西、芬蘭、法國、巴基斯坦、南非、美國、歐洲環保協會等全球五大洲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大法官、高級官員50余人參加了會議。本次會議以“司法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作用”為主題,與會代表圍繞“重點流域生態環境的司法保護”“人居環境治理的司法應對”“自然保護地的司法保護”三個分論題深入研討,現擇其要者綜述如下。
一、關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情況
本次會議中,中方代表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系統介紹,外方代表對此高度認可和贊許,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討論貫穿會議全程。與會代表深刻贊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必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共進,倡導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位置,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蘊含著深厚的為民情懷,闡釋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護環境資源的辯證關系,展現了寬闊的全球視野。
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認為,中國致力于用簡單易懂且貼近人心的語言向群眾宣傳環境保護理念。“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等習近平主席的著名論斷,不僅在中國深入人心,在國際上亦產生了深遠影響。美麗中國的目標不僅適用于中國,我們還應當將其拓展到其他國家,如美麗法國。
巴西高等司法法院大法官安東尼奧·本杰明表示,本次研討會探討的所有議題都和生態文明相關,這是與世界可持續發展或者生態可持續發展較為類似的一個理念。但是,中國關于生態文明的提法更有詩意,便于理解。人類必須保持文明的世界,沒有人愿意回到不文明的時代,包括生態不文明的時代。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法律與公約司司長伊麗莎白·莫勒瑪呼吁,環境保護不應該被視為反發展的概念,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應當是一種和諧的關系。應當向世界其他國家輸出生態文明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從中國的國內概念變成一個國際概念。要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為切入點,向全球各國詮釋生態文明的理念。
2.環境治理的中國經驗
周強表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不斷完善環境立法,強化環境執法,加強環境司法,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強調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不斷充實基層執法力量,推進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各級法院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到司法審判各領域、各環節,推進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建設,加強環境資源案件審理,促進環境司法理論研究,推動中國環境司法不斷向前發展。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指出,中國法院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始終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發展理念,努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洛朗·法比尤斯認為,中國對生態環境保護高度重視,其堅定決心和卓越成就令人印象深刻。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論斷,推動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大眾環保意識的提升,值得世界各國借鑒。司法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中國建立了專業化的環境資源審判機構,依法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在改善環境和保護資源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索爾海姆提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把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起來,利用優美環境創造就業機會和實現經濟繁榮,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如內蒙古庫布齊的荒漠造林、浙江浦江的河湖污染治理,都是最佳實踐案例。聯合國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國的好經驗推廣到全球,讓其他國家學習借鑒。
本杰明表示,周強院長和法比尤斯主席不僅是捍衛環境法律的大法官,也是致力于環境保護事業的專家。法律的關鍵在于實施,環境法律尤為如此。
莫勒瑪認為,中國的體系進一步展示了有效的制度在環境治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通過建立專業的環保法庭,培養既了解自然定律又充滿環保激情的環境法官,以法院裁判嚴格執法、詮釋原則、傳遞信息,才能夠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3.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參與
周強強調,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習近平主席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對于加強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希望通過本次會議,進一步學習借鑒與會各國在環境司法方面的成功經驗,不斷深化同與會各國及有關國際組織在環境司法領域的務實合作,共同為加強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建設清潔美麗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法比尤斯指出,中國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作出的承諾和采取的行動令人印象深刻,切實發揮了大國領導作用。期待中國繼續作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一員,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世界也將矚目于中國。
索爾海姆認為,中國和巴西、印度都是環境治理方面的領跑者,在創建新的人類發展范式中發揮了領軍作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希望與中國在環境司法領域進一步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合作,促進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大法官賽義德·沙阿提出,中國倡議推動一帶一路,特別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這對中巴兩國以及區域合作非常重要。作為法官必須了解這些理念,通過司法合作實現一帶一路的倡議。
美國夏威夷州最高法院大法官邁克爾·威爾遜表示,全球攜手治理環境問題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有堅定意志和剛強信念的領導者,而習近平主席正是這樣一位領導者,所有人都將受益于中國的領導力。
二、關于司法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作用
與會代表一致認可,司法在環境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國環境法官應當以實現公平正義和執行環境法律、推動環境法治體系的完善為己任,通過司法裁判回應民眾關切,保障民眾環境權益,以最嚴格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周強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重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必須加強對環境的司法保護。中國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努力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一是積極推動構建科學的環境訴訟制度體系,創新發展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制度,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全方位司法保護。二是加強重點環境資源案件審理,并將自然恢復和生態修復作為承擔環境責任的主要形式,促進區域環境狀態和功能的整體恢復和提升,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三是不斷提升環境資源審判能力和水平,著力構建智力支持平臺,加快推進智慧法院建設,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深度挖掘應用海量案例資源,為環境資源審判提供專業技術支持。
法比尤斯以巴黎協定及全球氣候變化為基點,闡述了全球環境惡化的局面與環境保護的現狀。他強調,司法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在改善環境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希望通過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推動形成體現全球環境治理原則、確立具體環境治理目標、厘清環境基本權利與義務的國際公約,以優化全球環境治理,建設全球生態文明。
索爾海姆認為,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臨著既要促進經濟發展又要保護環境的挑戰。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減少污染、實現綠色發展成為可能。希望環境司法能夠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監督職能,同時推動全球環境治理目標的實現。也希望與會各國進一步深化共識、加強交流,為建設一個更清潔、更美麗的地球付出更大努力。
三、關于重點流域生態環境的司法保護
與會代表一致認可,大江大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環境司法應當在涵養水源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污染、保護水生生物、修復受損流域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推動重點流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江必新闡述了中國重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新理念、新作為、新舉措。他表示,水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中國政府對國內重點流域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高度關注。中國法院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以遵循自然規律、踐行保護優先、促進高質量發展、注重區域協同為基本理念,努力為重點流域的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2017年,全國法院共審結一審環境資源刑事案件20602件、民事案件190125件、行政案件30866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涉及重點流域的環境資源案件。通過充分發揮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作用,加強水資源司法保護、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有力維護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人民群眾合法環境權益。下一步,將推動長江流域11個省市的高級人民法院簽署司法協作框架協議,構建審判協作、訴訟協調、信息共享、區域互動的司法協作新機制。
本杰明認為,長江和亞馬遜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的保護不能碎片化,應當從宏觀的角度整體整合保護舉措。一是要整體考慮大氣、水、土壤、森林等環境要素的保護,二是整合相關行政管理機關的力量。法官在司法決策過程中,也必須秉持整體系統保護的態度。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袁駟重點介紹了長江保護法的初步立法構想:在立法指導思想和原則方面,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流域管理、統籌協調。在調整范圍和法律定位方面,以生態保護為核心,統籌規范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保護、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保護與防洪減災、監測與信息發布、監督與保障等最主要、最基本的制度和措施,協調好長江保護法與相關現行環境法律的關系。
南非最高上訴法院大法官楠比薩·丹布扎介紹了南非環境司法的法律淵源、國家的現實考慮、環境權和土著權利、野生動物法、國家環境管理和水法的制定及實施情況,通過實際案例展示了南非法院在解決憲法權利和受憲法保護的環境與其他權利之間沖突方面的經驗。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圍繞長江流域司法保護闡述了司法保護的流域性、系統性、差異性和規范性問題,建議:一是在未來長江流域的專門立法中規定審理流域性案件的特別司法規則;二是遵循流域自然規律,根據流域不同區段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狀況,區分上中下游保護重點;三是提升司法整體效能,加強司法協作。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土地和環境法院首席法官布萊恩·普雷斯頓圍繞《巴西利亞宣言》中關于水正義的十個原則,通過司法判例說明了澳大利亞法官在促進水正義實現方面的經驗。
四、關于人居環境治理的司法應對
與會代表一致同意,人居環境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司法應當在推動城市管理和基礎設施規劃、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和環境信息公開等領域發揮作用,確保城鎮和鄉村可持續發展。
自然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莊少勤探討了空間規劃在人居環境治理中的作用。他介紹,建立空間規劃體系,一是要強化戰略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二是要強化科學性,主動適應科技進步和學術發展需要;三是要強化基礎性,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為基礎;四是要強化權威性,確保上級規劃的要求在下級規劃中得到落實;五是要加強操作性,使空間規劃好用、實用。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提出,保護優美人居環境,一是要加大制度創新力度,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二是要加強環境法治保障,加大行政機關查處范圍與力度;三是要強化環境司法合力,加強環境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四是要做好行政復議和應訴工作,加強自我監督。
巴基斯坦拉合爾高等法院法官賈瓦德·哈桑圍繞南亞人居環境治理,介紹了司法在城鎮管理、環境和基礎設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監測與信息共享等方面所起的關鍵作用。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甲天表示,山東法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把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事后治理與事前預防、懲罰與修復等三個關系,在專業化建設,典型案件審理,多元共治機制方面加強環境司法建設。嚴格落實保護優先的方針,及時采取行為保全、先予執行等措施,落實以生態環境修復為中心的損害救濟制度。深入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引導形成遵守法律、珍愛環境的良好氛圍。
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楊臨萍指出,重慶法院積極實踐恢復性環境司法,探索實踐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通過“環保禁止令”等方式落實行政機關環保措施落提供司法保障,運用法治手段監督公權力行使。中國環境司法應當順應加強全球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司法合作的大趨勢,積極參與全球環境司法治理,促進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格局。
歐洲環保協會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桑頓通過實際案例介紹了歐洲環保協會在歐洲提起的大氣公益訴訟方面的工作和經驗。
五、關于自然保護地的司法保護
與會代表一致表示,自然保護地是實現山水林田湖草一體保護的重要載體,環境司法有責任在保護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生物遺傳資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自然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領域發揮作用,助力實現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整體性保護。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圍繞我國自然保護地制度的發展以及存在的問題,介紹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建以來采取的舉措。他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建立和完善自然保護地法律體系,推動制定《國家公園法》,抓緊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督管理和執法檢查,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
芬蘭最高行政法院副院長卡瑞·庫斯涅米探討了歐盟Natura 2000指令中自然棲息地的保護問題,指出根據棲息地指令采取的措施應當考慮經濟、社會和文化要求,以及區域和地方特色,這一理念與中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需要等做法不謀而合。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靜表示,湖北法院嚴格依法履行環境資源司法保護職責,充分發揮環境刑事審判的打擊和懲治功能、環境民事審判的化解和補償功能、行政審判的監督和促進功能,依法審理社會組織提起的涉自然保護地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以及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行政公益訴訟,積極構建專業審判機制,聯合建立依法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協作配合機制,推動建立環境資源領域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沙阿闡述了巴基斯坦自然保護區司法保護工作的特點,并分享了該國以環境正義為核心的綠色司法理念。
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陳明國提出,青海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本位法律觀等現代生態環境司法理念引領司法審判,在案件審判中充分體現保護優先原則,同時兼顧經濟發展。不斷完善審判規則,健全專門機構,貫徹修復性司法理念,適用少數民族習慣法、培養雙語法官、構建多元共治體系、加強智慧法院建設,共同構成環境司法保護的“青海模式”,在保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方面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威爾遜圍繞夏威夷環境法治以及自然保護區的環境修復問題,闡述了司法機構尤其是法官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發揮的作用。
六、成果與展望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魏文超在閉幕式上宣讀了《環境司法國際研討會共識》,并由與會各方鼓掌通過。共識指出,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目標,各方代表將致力于不斷深化所在國家或者組織彼此間的司法交流與合作,協力構建各國環境司法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調合作機制,提升環境法官的職業水平和司法素養,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莫勒瑪在總結發言中對本次會議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各國與會代表分享的原則、理念、制度、案例等,對全球環境治理司法協作有極大的正面意義。聯合國將進一步推動、參與區域層面與全球層面的網絡合作,并進一步完善環境司法數據庫的建設、推廣和使用。本次研討會對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總體解決方案進行了討論,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推崇生態文明的理念。生態文明是人類的未來,不僅對中國來說如此,對全球而言更是如此。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第三巡回法庭副庭長王旭光總結認為,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本次會議對增進相互了解,深化交流合作,促進中國環境司法的完善,推動世界環境司法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十分積極而重要的意義。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將與世界各國環境司法界及有關國際組織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的對話溝通,共同探索保障全球生態環境的司法措施,攜手共建清潔美麗的地球美好家園。
(作者單位: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